常被忽视的问题
您已建立了一个由比特币、以太坊或私募代币构成的加密资产组合,市值达数百万美元,却尚未构建合法且稳固的资产保护架构。
许多高净值的加密资产持有者仍然依赖于:
- 以个人名义注册的钱包
- 无任何书面继承机制
- 缺乏对资产查封或所有权争议的法律保护机制
- 在身故或失能后,家人无法访问资产
去中心化赋予加密资产强大的自由性,但也带来了脆弱性。一旦私钥丢失或本人无法操作,整个资产可能永远消失。
缺乏架构将带来哪些风险?
若未进行法律架构设计,加密资产将面临:
- 无法正式继承
- 在多个司法辖区引发税务合规问题
- 法律争议中难以主张权属
- 一旦被冻结或丢失,或将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
这些资产若未通过专门架构安排,则此类资产通常不受传统遗产规划工具覆盖。
信托架构的解决方案
香港信托制度为加密资产持有者提供了一种合法、清晰且具继承规划能力的架构,帮助其:
- 将钱包或托管实体置于受托人管辖之下
- 基于特定情形(如账户长期不活跃)设定访问或转换的触发条件
- 纳入DeFi收益或代币分配机制
- 在无需经过遗嘱认证程序的前提下,预设多阶段继承路径
这种正式的结构可将原本非正式的数字财富,转化为可执行、可继承、受法律保护的资产架构。
为什么选择香港?
当前多数司法辖区对加密资产仍持观望态度,而香港则是少数拥有成熟法律体系和监管信心的地区之一。
香港具备:
- 普通法体系对加密资产作为财产的法律承认
- 信托架构下的加密资产资本利得无须缴税
- 持有TCSP牌照的专业受托人服务
- 灵活的信托契约设计与委托人主导权
- 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及监管合规性
这一切,使香港成为大型加密资产组合的战略性归属地。
案例:无风险守护加密资产
一位区域科技企业创始人将70%财富配置于冷钱包与交易平台。他设立了香港信托,并制定详尽的条款:
- 由实体架构持有钱包
- 受托人通过信托契约接收分配指令
- 受益人按预设触发条件分阶段接收资产
- 以保护性条款明确排除非家族成员的参与权或受益权
该结构不仅避免私钥丢失的风险,也阻止了法律争议,并在跨境场景下实现无需遗嘱认证的顺利传承。
可纳入信托的资产种类
- 硬件钱包与数字代币Hardware wallets and digital tokens
- NFT、代币化知识产权、智能合约
- 稳定币与质押收益
- 私募代币、数字证券
- 通过控股公司持有交易账户
上述资产皆被香港信托法承认为可持有与可转让财产。
数字财富的战略性规划
越来越多高净值加密资产持有者正采用信托架构,不仅为了税务优化,更为了维持资产控制权、降低遗失风险。由遗产规划与加密资产专家共同制定的现代化信托架构结合托管服务、法律触发机制及专业设计条款,正逐渐成为标准配置。
结构性规划的结论
香港在法律承认、结构工具、以及受托人专业服务之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对于需要跨代传承、跨境操作并保持灵活可控的数字财富而言,香港不仅是合适的架构地,更是具前瞻性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