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产保护不仅限于诉讼情境?

资产保护的常见误解

 

许多高净值人士往往将资产保护与诉讼、破产或债权人追溯联系在一起,并视其为一种防御性措施。事实上,资产保护的范围更广,且更具战略性。

 

一个完善的信托架构,不仅能防范诉讼风险,还能在争议发生之前,实现对财富的掌控、界定对资产的访问权及避免被迫的继承安排,并在法律上将资产与个人责任有效隔离。

 

法庭之外的隐形风险

 

对财富影响最深远的威胁,往往并非冲突性的,而是法律性、程序性且缓慢发生的,包括:

 

  • 审计或调查期间账户被冻结
  • 跨法域的继承权冲突
  • 因无遗嘱继承而被直属亲人直接取得资产
  • 因资产所有权透明而引发监管调查
  • 突发丧失行为能力却无持续管理安排

 

这些风险并不需要冲突或不当行为,仅因结构安排不当就可能触发。

 

 

信托架构的实际作用

 

香港信托通过法律架构,将委托人与资产进行有效分离。资产所有权转移至受托人,由其依据信托契约管理,并按照契约中设定的规则和条件向受益人分配收益。

 

因此,信托持有的资产可免受个人层面的问题影响,例如丧失行为能力、法律纠纷或司法管辖权变更。无论外部发生何种变动,受托人都会依照契约持续履行职责。

 

案例:保护资产免受诉讼风险

 

一位常驻迪拜的企业家,在多个国家持有投资账户,从未遭遇诉讼。然而,其所属国近期发表了新的信息披露规定,导致其个人境外账户被标记并暂时冻结以待审查。

 

幸运的是,他的核心财富已通过香港信托持有,并由信托名下的实体管理资产。由于这些资产并不归其个人直接持有,相关执法措施无法触及。整个过程中并未发生诉讼,但其财富架构依然确保了完全的效力与掌控权。

 

香港信托的财富掌控权

 

  • 委托人可保留否决权或委任权
  • 保护人可监督受托人或审批重大事项
  • 避免固定受益额度,保留灵活调整空间
  • 确保信托长期延续,惠及多代
  • 由信托名下公司持有银行账户、股权或物业

 

这种架构使财富管理具有持续性与可控性,而无需依赖个人名义或司法介入。

 

法律认可的重要性

 

香港的信托制度植根于普通法体系,具备高度灵活性,支持多种类型的全球资产,并且对信托持有资产的增值不征收资本利得税。更重要的是,香港是受监管且法律可执行的司法管辖区,信托的有效性不依赖隐私或复杂性,而是基于明确的法律保障。

 

将资产保护视为前瞻性规划

 

资产保护并非危机中的应急之举,而是提前确保财富掌控权、清晰度与延续性的策略。信托不是事后防护盾,而是事先搭建的稳固架构,用以确保财富的安全、治理及按您的意愿顺利传承。

最新财富远见